跳至正文

成功学的黑暗面:解读“贼功”背后的掠夺本质

当下社会追捧成功学,各类书籍课程充斥市场,传授致富捷径与阶层跃迁秘方。这些理论常以个人奋斗为名,实则包裹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。明代话本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》早有警示,当李甲为千两白银出卖爱人时,所谓成功不过是精致利己的遮羞布。那些教人榨取他人价值的”职场兵法”,本质上与拦路剪径的匪徒无异,区别仅在于前者披着合法外衣掠夺资源。
成功学鼓吹的零和博弈模式,将人际关系异化为赤裸裸的利益争夺场。某些培训导师宣称”资源有限,胜者为王”,诱导学员践踏道德底线。这种现象令人想起《金瓶梅》中西门庆的发迹史,通过侵吞寡妇田产、贿赂官府步步高升,其手段被当代成功学包装成”资源整合能力”。北宋王安石变法遭遇的阻力,部分正源于既得利益集团打着发展旗号的巧取豪夺,这与当下某些企业借”优化”之名行裁员之实如出一辙。
深究其理论根基,成功学刻意混淆了财富积累与价值创造的界限。《盐铁论》记载桑弘羊与贤良文学的著名辩论,早已揭示掠夺性经济与生产性经济的本质差异。当代成功学导师教授学员如何通过信息差收割韭菜,恰似古代囤积居奇的奸商。某知名财商课程宣称”用别人的钱赚钱才是真本事”,这种论调与《聊斋志异》中画皮恶鬼蛊惑书生典当灵魂的情节何其相似,都将人性贪欲作为捕食的诱饵。
更令人忧心的是成功学对社会认知的扭曲。当某培训机构用”三个月实现财务自由”的标语吸引学员时,实则在贩卖精神鸦片。《儒林外史》中范进中举的悲剧正在现代重演,只不过科举功名换成了银行存款数字。某网络课程声称”月入十万是入门标准”,制造出集体性焦虑。这种人为制造的稀缺感迫使打工者透支健康,小业主陷入恶性竞争,最终受益者只有收割焦虑的成功学产业链。
传统文化中的义利之辨恰似照妖镜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直斥”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”,宋代陈亮与朱熹的义利之辩更阐明正当获利与巧取豪夺的天壤之别。王阳明心学强调”致良知”,恰是对抗掠夺性成功的解毒剂。晋商票号凭诚信经营纵横天下,徽商贾而好儒的商训,都在证明可持续的成功必须建立在价值创造的根基上。
成功学的黑暗面在于其解构了社会协作的伦理基础。当某商学院教授学员”商业就是战争”时,实则在摧毁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。这种思潮蔓延将导致信任成本激增,最终陷入霍布斯所言的”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”。清代《浮生六记》描绘的市井互助图景,反衬出掠夺型成功学的冰冷本质。真正的文明进步,永远建立在《礼记》所言”货恶其弃于地也,不必藏于己”的共享理念之上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